夫妻之間沒有不鬥嘴不吵架的,可在孩子眼裡這可就是「大事」,他們會自古奮勇地來充當裁判或者和事佬,我家兩寶都是如此。有時我和老公只是在爭論一件事,或者鬧著玩,比如我將腿壓在老公的肚子上,三歲的二寶就認為我們倆「打架」了,必須要「教訓」我們。
都說兒子偏向媽媽,不知道別人家的寶寶是不是如何,反正我在家裡絕對是女皇地位,不管我和老公誰對誰錯,兩個兒子都齊刷刷地向我靠攏,讓老公瞬間成了孤家寡人。老公便會自愛自憐地嘆息道:「要是生兩個閨女就好了。」可惜,他沒有那命哦。孩子為什麼會偏向父母中的一方孩子為什麼會偏向父母中的一方呢?通常有兩個原因:
一是保護弱者
在孩子眼裡,相對於強壯的爸爸,媽媽是弱者,自然是要保護的對象了,我家大兒子就經常對爸爸說:「男人要讓著女人一點,別那麼小氣。」小兒子則會一本正經地訓斥老公,「你不許欺負媽媽,要不我不和你玩了」,有時還會加上一句,「你再欺負媽媽,我就告訴老師去」。
二是孩子喜歡誰多一些,就會更偏向於誰
我的兩個兒子都喜歡我多一點,雖然我比較嚴厲,老公更好說話一些,但孩子們還是喜歡黏我多一點。每天放學回來,兩個孩子在打開門的一瞬間就會喊:「媽,我回來了」,從來沒聽到他們喊過:「爸,我回來了。」
如果喊爸,也肯定是沒找到媽媽,問爸爸媽媽去哪了,二寶更是會飛快地跑到我身邊,摟著我的脖子膩歪一會兒,才會自己去玩。
有的寶媽會感覺特別委屈,「孩子的吃喝拉撒都是我伺候,可孩子還是喜歡爸爸多一點,只要爸爸一回來,孩子就把我當空氣,好像我根本不存在,會拿出自己的零食和爸爸分享,讓我特別羨慕嫉妒恨,這是為什麼啊?」
嬰兒時期,一般是誰照顧孩子多一些,孩子就會更喜歡和誰在一起,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,他有了自己的意識,他會感覺和誰在一起更舒服更願意和誰在一起,比如,孩子和爸爸在一起,爸爸會給他買好玩的玩具,會把他扛在肩膀上,會和他一起做一些他從來沒有玩過的遊戲,這些都會讓孩子更願意和爸爸在一起,因為這些媽媽給予不了。
孩子偏向父母一方,我們該怎麼辦孩子有權利選擇更願意和誰在一起玩,他喜歡誰往往就會直接表達出來,父母不必太在意,但是如果夫妻之間吵架,孩子偏向父母一方,就不太好了。
首先,發生矛盾爭執的雙方是夫妻,這與孩子無關,不應該讓孩子牽扯於其中,有的家長會因為孩子站在自己這邊而沾沾自喜,另一方則會覺得很委屈,特別是孩子年齡比較大了,這種失落感就會更明顯。
其次,讓孩子沒有邊界感,邊界感指的是分得清自己與他人之間的清楚界限,夫妻發生矛盾,是夫妻雙方需要解決的事情,如果讓孩子攪合起來,會讓孩子焦慮、緊張、不知所措,而這本就不是孩子該去處理的事情,這會讓孩子失去自我,不知道自己與父母之間是相互獨立的關係,容易把父母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情,也容易把自己的事情當成父母的事情。
沒有邊界感的孩子,將來很難處理好人際關係,比如,對別人有求必應,而不考慮自己是不是能做好,一旦做不好,就會被別人認為這個人人品有問題——言而無信。
當父母發生爭執時,若孩子會來「幫忙」,我們要讓孩子明白以下兩件事:
第一,感謝孩子的幫忙,但我們不希望你幫忙
「謝謝你,寶貝,我知道你想幫助我,但這是我和爸爸/媽媽之間的事情,我們能夠處理好,你做好自己就好了。」我們要讓孩子知道人與人之間是有界限感的,如果想要幫助別人,先讓徵求別人的同意。
第二,我們只是吵架,並不是不愛對方
孩子想問題比較簡單,父母之間爭吵兩句,孩子就會敏感地認為爸爸媽媽發生了很嚴重的問題,稍微大一些的孩子,可能會哭著問父母:「你們是不是要離婚啊?我不要你們離開。」
所以,我們要告訴孩子,「我和爸爸/媽媽吵架,只是他/她的某一行為我不喜歡,並不是我不愛他/她,不管怎樣我們都愛你。」
當然了,最好我們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,但有時可能偶爾吵兩句嘴或者就某個問題爭執一下,孩子就會誤以為吵架,所以,我們要讓孩子明白以上道理。夫妻之間吵架,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,有一次,大兒子對我說:「我很少看到你和爸爸吵架,只記得有一次你和爸爸吵架之後,一個人跑到樓下去散步了,很久才回來。」
我想了好久,才想起這件事,那是四五年前的事情了,那時兒子只有4歲,沒想到這麼久了,他還記得。這也讓我想我小時候父母有一次吵架,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那是我還小,大概也只有四五歲吧,媽媽哭著要回娘家,爸爸在一旁怒吼,具體說了些什麼,我已經記不清楚了,我哭著對爸爸喊道:「我和媽媽去姥姥家,再也不回來了。」那時朦朧地覺得姥姥家才是媽媽的靠山吧。
我們可以想像一下,如果夫妻之間經常吵架,甚至動手打起來,會給孩子的童年留下怎樣的陰影啊!這種影響會延續到他成年之後,所以說夫妻相愛才是最好的愛孩子方式。
有多少媽媽感到委屈:我伺候孩子吃喝拉撒,為啥他還是和爸爸親?
夫妻之間沒有不鬥嘴不吵架的,可在孩子眼裡這可就是「大事」,他們會自古奮勇地來充當裁判或者和事佬,我家兩寶都是如此。有時我和老公只是在爭論一件事,或者鬧著玩,比如我將腿壓在老公的肚子上,三歲的二寶就認為我們倆「打架」了,必須要「教訓」我們。
都說兒子偏向媽媽,不知道別人家的寶寶是不是如何,反正我在家裡絕對是女皇地位,不管我和老公誰對誰錯,兩個兒子都齊刷刷地向我靠攏,讓老公瞬間成了孤家寡人。老公便會自愛自憐地嘆息道:「要是生兩個閨女就好了。」可惜,他沒有那命哦。
孩子為什麼會偏向父母中的一方
孩子為什麼會偏向父母中的一方呢?通常有兩個原因:
一是保護弱者
在孩子眼裡,相對於強壯的爸爸,媽媽是弱者,自然是要保護的對象了,我家大兒子就經常對爸爸說:「男人要讓著女人一點,別那麼小氣。」小兒子則會一本正經地訓斥老公,「你不許欺負媽媽,要不我不和你玩了」,有時還會加上一句,「你再欺負媽媽,我就告訴老師去」。
二是孩子喜歡誰多一些,就會更偏向於誰
我的兩個兒子都喜歡我多一點,雖然我比較嚴厲,老公更好說話一些,但孩子們還是喜歡黏我多一點。每天放學回來,兩個孩子在打開門的一瞬間就會喊:「媽,我回來了」,從來沒聽到他們喊過:「爸,我回來了。」
如果喊爸,也肯定是沒找到媽媽,問爸爸媽媽去哪了,二寶更是會飛快地跑到我身邊,摟著我的脖子膩歪一會兒,才會自己去玩。
有的寶媽會感覺特別委屈,「孩子的吃喝拉撒都是我伺候,可孩子還是喜歡爸爸多一點,只要爸爸一回來,孩子就把我當空氣,好像我根本不存在,會拿出自己的零食和爸爸分享,讓我特別羨慕嫉妒恨,這是為什麼啊?」
嬰兒時期,一般是誰照顧孩子多一些,孩子就會更喜歡和誰在一起,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,他有了自己的意識,他會感覺和誰在一起更舒服更願意和誰在一起,比如,孩子和爸爸在一起,爸爸會給他買好玩的玩具,會把他扛在肩膀上,會和他一起做一些他從來沒有玩過的遊戲,這些都會讓孩子更願意和爸爸在一起,因為這些媽媽給予不了。
孩子偏向父母一方,我們該怎麼辦
孩子有權利選擇更願意和誰在一起玩,他喜歡誰往往就會直接表達出來,父母不必太在意,但是如果夫妻之間吵架,孩子偏向父母一方,就不太好了。
首先,發生矛盾爭執的雙方是夫妻,這與孩子無關,不應該讓孩子牽扯於其中,有的家長會因為孩子站在自己這邊而沾沾自喜,另一方則會覺得很委屈,特別是孩子年齡比較大了,這種失落感就會更明顯。
其次,讓孩子沒有邊界感,邊界感指的是分得清自己與他人之間的清楚界限,夫妻發生矛盾,是夫妻雙方需要解決的事情,如果讓孩子攪合起來,會讓孩子焦慮、緊張、不知所措,而這本就不是孩子該去處理的事情,這會讓孩子失去自我,不知道自己與父母之間是相互獨立的關係,容易把父母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情,也容易把自己的事情當成父母的事情。
沒有邊界感的孩子,將來很難處理好人際關係,比如,對別人有求必應,而不考慮自己是不是能做好,一旦做不好,就會被別人認為這個人人品有問題——言而無信。
當父母發生爭執時,若孩子會來「幫忙」,我們要讓孩子明白以下兩件事:
第一,感謝孩子的幫忙,但我們不希望你幫忙
「謝謝你,寶貝,我知道你想幫助我,但這是我和爸爸/媽媽之間的事情,我們能夠處理好,你做好自己就好了。」我們要讓孩子知道人與人之間是有界限感的,如果想要幫助別人,先讓徵求別人的同意。
第二,我們只是吵架,並不是不愛對方
孩子想問題比較簡單,父母之間爭吵兩句,孩子就會敏感地認為爸爸媽媽發生了很嚴重的問題,稍微大一些的孩子,可能會哭著問父母:「你們是不是要離婚啊?我不要你們離開。」
所以,我們要告訴孩子,「我和爸爸/媽媽吵架,只是他/她的某一行為我不喜歡,並不是我不愛他/她,不管怎樣我們都愛你。」
當然了,最好我們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,但有時可能偶爾吵兩句嘴或者就某個問題爭執一下,孩子就會誤以為吵架,所以,我們要讓孩子明白以上道理。夫妻之間吵架,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,有一次,大兒子對我說:「我很少看到你和爸爸吵架,只記得有一次你和爸爸吵架之後,一個人跑到樓下去散步了,很久才回來。」
我想了好久,才想起這件事,那是四五年前的事情了,那時兒子只有4歲,沒想到這麼久了,他還記得。這也讓我想我小時候父母有一次吵架,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那是我還小,大概也只有四五歲吧,媽媽哭著要回娘家,爸爸在一旁怒吼,具體說了些什麼,我已經記不清楚了,我哭著對爸爸喊道:「我和媽媽去姥姥家,再也不回來了。」那時朦朧地覺得姥姥家才是媽媽的靠山吧。
我們可以想像一下,如果夫妻之間經常吵架,甚至動手打起來,會給孩子的童年留下怎樣的陰影啊!這種影響會延續到他成年之後,所以說夫妻相愛才是最好的愛孩子方式。